今天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她是北一女的學姊,當然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職業婦女。她有三個女兒,如同所有愛孩子的職業婦女一樣,自覺蠟燭兩頭燒。

 

因為她對我決定自學表示興趣,因此我們聊的主題就圍繞著自學打轉。在聽我說的種種自學理念之後,她忽然問了一個困擾她許久的問題:「如果我們女性長大就是要在家帶孩子,那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年學這麼多東西?」

 

說實話,這個問題也常常縈繞我的心頭,我常想,自己身為家中「最會考試」的孩子,最終卻走上家庭主婦一職,我的母親到底心裡有什麼想法?而我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如果我費盡心思拉拔大的女兒,眼看她前程似錦,卻為了孩子放棄事業,我會不會為她惋惜?

 

我的答案是:給予選擇的機會。

 

身為一位母親,無論決定在家親自教育子女,或者是在職場發揮自己的才能,前提都必須是她有選擇的能力與機會。而良好的教育提供她思考的能力,也提供她選擇的機會。

 

許多職業婦女其實也很想在家陪伴孩子,對於無法親自陪著孩子心懷內疚,但是卻無法或不願意放下工作。這當然與社會大環境有關,這些年下來,我看著許多能力很強的美國媽媽們在孩子小時候選擇留在家裡,等到孩子大一點再慢慢回到職場,或者直接選擇離開「我受夠了」的職場;首先當然是大環境提供她們返回職場的機會,其次則是她們對自己的選擇有充分的瞭解。

 

至少在我成長的年代,除了「考試」與「未來找ㄧ份好工作」,我們沒有被教導或有機會去思考我們的下一代對我們的意義。我們知道「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但是我們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將「未來」給予我們的「希望」。

 

有一句廣告台詞說過:「我是開始當爸爸,才開始學做爸爸的。」人生是不斷地學習,可是孩子的童年卻無法重來,因此「才開始學做父母」的父母們內心充滿壓力與困惑,但是日子仍得過下去,所以最後我們都只能自我安慰:盡力就好。只是面對這些未來的希望,我們難道真的只能「盡力就好」嗎?然後下一代再繼續同樣的盡力就好

 

在我們的成長中,為了「求學」被剝奪了面對各種年齡層的正常社交生活(只剩下同年紀群聚的非正常群體生活)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對人生有了不夠完整的思考。或許某些人真的是無法勝任專職母親一職,那就從小雇用奶媽吧;然而對於大部分其實母性強烈的女性而言,雖然自然的本能讓她明白孩子需要她,她也想去親自陪伴孩子,但是卻無法痛下決定。因為在大多數現代女性思想育成的過程中,缺乏這份經歷,如果在自然社會中,能夠透過觀察體會到社群中其他母親與幼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自己的思維結論,無論認同與否,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已經(有機會)確認了自己對母親一職該如何經營。

 

所以,學非所用並不是問題的癥結,良好的教育(不等同於「考試成績高」)對於男性或女性的人生都是必需而且重要的,學習的樂趣應該是人生不悔的經歷,至於用在職場或教育子女,只要我們明白自己的選擇,都不該稱之為浪費;如果我們曾經經歷的學習根本沒有樂趣可言,那麼為了這個沒有樂趣的學習而得來的「成就」而去放棄陪伴心愛孩子的過程,對我們的人生而言,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浪費?

 

沒有一家公司會因為缺乏某些菁英而倒閉,而每個未來的希望卻不能沒有父母的陪伴,重點不是「如果結果是這樣,當初為何要如此」,而是我們是否曾經被給予機會想清楚,我們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如果不曾有機會而讓自己飽受困擾,我們還要再讓我們的下一代重複經歷這樣的困擾嗎?

 

 

arrow
arrow

    大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