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印度閱讀周。

離開臉書滿一周,沒了臉書上的資訊誘惑,幾年來沒讀幾本書,早已面目可憎的我一頭栽入書海,在中文書超多的 Santa Clara County Library 順手借了幾本翻譯的中文小說,竟然在一周內看完了。(噹噹~)

看完的這四本書剛好都是以印度為背景,三本一系列的「泰姬三部曲」:第二十個妻子,玫瑰盛宴,和影子公主,作者是櫻杜‧桑妲蕾森,是以十六世紀的蒙兀兒帝國後宮傳奇女性人物為主角。另一本則是蠻有名的「第七道試煉」,作者是曾翻拍成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維卡斯‧史瓦盧普。

 

@第七道試煉

「第七道試煉」很容易閱讀,除了腦海會出現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印度場景之外,公司經營者應具備的人格特質一一呈現,雖然異國風情令人著迷,但是每次試煉完畢,富有大亨都會出來敘述試煉所代表的CEO人格特質,讓我讀到一半忍不住猜測,會不會其實這根本是一本「七個步驟輕鬆成為CEO」的小說體工具書啊?

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鄉村中階級制度依然盛行,而這些特質都出現在書本中,只是化為更細膩的人物角色與更詳盡的事件本末。女主角依照慣例有良好教養但家境貧困,故事一開始立刻出現一個麻雀變鳳凰的機會,只是這個機會不是一般言情小說公式化的愛情,而是接受七個試煉後才能獲得的機會,雖然作者完全沒有暗示,我還是忍不住會猜測富有大亨的動機,會不會仍舊是愛情?畢竟情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刻劃人物卻無情愛,主角如不是體悟四大皆空的出家人,就是心理變態(!?)。

「第七道試煉」既然可以暢銷到翻譯成多國語言,絕對不可能沒有這個要素~書中果然有情愛糾葛,但是我一路猜測,卻連一點邊都沒摸到(果然不是做偵探的料)

這本書情節緊張、結尾完全出人意料,就像在看一部精采的電影。每次讀到印度低階女性的不幸,雖然明知世界不只這個角落有人受苦,我依舊很難過,但是作者說故事功力一流,誘惑力強大,所以決定再去借他前一本書「六個嫌疑犯」來看。雖然也很想看Q&A"(貧民百萬富翁),但是看過電影之後,失去追逐結局的動力,還是決定暫緩,有緣再看吧。

 

@泰姬三部曲

泰姬三部曲的場景描寫得很細緻,祖宗習於游牧的皇帝老是在遷都,帶著讀者到華麗而炎熱的平地皇宮,或清涼有如天堂的喜馬拉雅山上的行宮四處遊歷。在這之前見識淺薄的我,根本沒聽過這個帝國,從充滿幻想,到腦袋裡再也分不清哪個皇宮在哪裡,反正就是金銀珠寶華麗到不行。

第三本書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泰姬‧瑪哈陵」的建造與工程設計~外觀設計是模仿對岸的一個規模較小的皇帝祖父賈汗季陵墓~讓我最後忍不住上網查看「泰姬‧瑪哈陵」的相片,瞧瞧這個始於愛情,終於炫耀的陵墓究竟有多壯觀。(這本書讓不喜歡炎熱和擁擠人群的我,都有點想去印度看看這些宮殿與陵墓了。)

除去拗口的名字,文中的古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風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也讓我忍不住拿中國文化與皇朝相比較:蒙兀兒的皇帝沒有禮教束縛,除了血緣以外,普天下女子不管已婚未婚,只要皇帝看中就得雙手奉上,一夜情或改嫁都好,因為這樣家族還可以獲得賞賜,所以好像老婆被看中的老公們都還蠻開心的

讀到第三本我忍不住龜毛起來,覺得前兩本書和第三本書的某些敘述與年代似乎並不吻合,比如說前兩本曾提到皇帝賈汗季對女主角茉荷茹妮莎臉上的每一道細紋都清清楚楚,可是第三本書末卻敘述年邁的茉荷茹妮莎臉龐光滑沒有皺紋(好吧,我承認最近對皺紋很關心,正在努力練習接受老公的「智慧象徵」說);因為是歷史小說,有時讀到一半也忍不住心算年份或年歲是否正確,這樣好像太不融入劇情了喔?

這三本小說明白顯示女性對於家庭的影響,雖然不能拋頭露面,但是不管是毫不掩飾的茉荷茹妮莎,或溫柔順服卻影響力極大的艾珠曼德,都牽引了皇室的動盪。茉荷茹妮莎最後的檢討很值得玩味,她說她忙著在男人的世界發揮影響力,卻忘了收集女人的向心力,導致最後的失敗。

放眼現今世界,一個社會越進步,女性教育程度越高,這是個向上的循環;相對的,越貶低女性禁止女性受教育的社會,也會不斷向下沉淪。因為女性對家庭的影響是絕對的,她是兒女人格建立最初的基礎與模範,對先生能發出有幫助的建言,讓男性的衝動與女性的細膩互補;女性水準越高,自然養育出更高水準的下一代,與奠定更穩定的社會。

另外,蒙兀兒皇家貴族尊崇伊斯蘭教,文中描寫對於阿拉的崇拜,禱告的話語與方式,也因為這一年來我成為基督徒,對於禱告有了更深的認識,而有了深刻的感受。除了基督教,其他宗教都以自身的努力以尋求上帝的悅納,或提升自身的層次,是屬於以做「功」為主的系統,而不是以「信」為主的系統。而今天在教會更聽到了令我感動落淚的教導,稍後再撰文分享。總之,不論在生活上、小說上都可以看到與印證,覺得自己好幸福啊~感謝主!(喂!離題了吧?)

 

@再讀書有感

這幾年我偶爾閱讀,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很多書已經不在我的閱讀範圍了,好一陣子除了偶爾拿金庸放鬆一下,小說都看不入眼,我不喜歡莫名其妙像看畢卡索一樣讀起來亂七八糟的抽象小說(就如同畢卡索的人像畫讓我看了很不舒服),其他如情節安排不合理、前後有誤差(大家來找碴?)、話題不符興趣、人物過於幼稚、斧鑿痕跡太強,要找一本好小說並不容易。

心靈成長書籍在二十年前就覺得再看都是重複;育兒理念書籍則在五年前就發現該知道的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已定,不同理念就各自尊重,不需再花時間研究,剩下的就只是找出適合的執行方式而已。還有其他種種工具書,現在根本沒心情看,是說看了無處可用,也不知道幹嘛。

而閱讀時間如此缺乏,休息時只想放鬆,沉重的小說讀完不但沒有提振精神,更彷如在背上加上更多的重擔(「燦爛千陽」看完是極限,中東保守地區女性承受的痛苦我無法讀完就放掉,之後再出的中東小說我都不敢看了。)

閱讀是一種消遣,之前在臉書上也常「閱讀」,常常忍不住東點一下、西看一下,一半以上的分享文章影片,標題都誇大其辭~「看到....她愣住了」「看完...我噴淚了」「絕對沒想到...」~到後來看到標題就覺得「又來了,有點水準好嗎?」如今少了臉書片段式的資訊提供,我終於能專心閱讀完整的書籍,也不會讀兩頁就忍不住轉頭看誰又留了什麼話,無時無刻的「與人交流」,到最後似乎也沒留下什麼。

能夠回到書本的世界,能讀到好書,真好。

 

arrow
arrow

    大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