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個 co-op preschool 經驗在紐約長島。那時住的地方大概是我們這輩子住過環境(房子除外)最好的地方,散步二十分鐘就來到濱海公園,在林蔭下觀賞海景,在微風中聆聽浪濤聲...多美麗 的回憶啊...

等一下,這些以後再找時間細數,現在先把重點放在我在長島啟蒙的幼兒教育。

當時住家開車十分鐘距離內,至少有十間幼兒園,大部分駐在教堂內。這些幼兒園普遍有一個特色,就是只提供兩到四個半天的課程,且學費偏低。收費最低的,就數幾間熱門的 co-op preschools。

什麼是 co-op preschool?

Co-op 指的就是 cooperative ,中文就是合作。用在學校,意味著家長與老師共同合作,來完成理想的教學目標。

在離我們住處約十五分鐘車程處,有一個大教堂,內有一間知名的co-op preschool 。這是一間有歷史的學校,多有歷史呢?我的一位好友,小時候就是讀這間學校的,而她告訴我這件事時,已經三十七歲了。這間學校不但有歷史,而且非常熱門, 十一月開始招收隔年九月的新生,一般都在 open house 時就額滿了。家長的工作除了當每週的教室媽媽(依上課次數而定) ,還要選擇加入維持學校運作的任一組織:行政、財政、校務、庶務等。

當時我仍與田田的癢癢處於激戰狀態,一聽到這些繁重的瑣事,立刻大打退堂鼓,連去一探究竟的意願都無。

 

結果,我仍陰錯陽差地把田田送進了另一間co-op 。幸好,那間學校對家長的要求很低,除了一個月一次教室媽媽,就只剩每年兩次的募款活動。

這年的經驗,讓我對 co-op 產生了無上好感。因為老師主張緩慢的分離,對於頭一次上學、未滿兩歲 (田田是九月的寶寶,開學三週後才滿兩歲,是全班最小的學生) 、英語又不通的田田,要我直接把她丟在教室哭泣,讓她自己去了解 "媽媽一定會回來"的事實,我實在做不到。於是,我在教室裡當了兩個月"壁花",直到她和同學老師都熟了,我才逐步退出。最後,她只哭了五分鐘,我由窗口 看到教室媽媽抱著她、安撫她,就這樣,她的分離焦慮再也沒出現過。

班上連田田一共三位有分離焦慮的小孩,我是最晚離開教室的。很有意思的是,最早離開的甲媽媽,小孩整學期不時出現分離焦慮。比我早幾週離開的乙媽 媽,小孩則偶爾在上學時不願媽媽離開。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其實應該在孩子適應環境,至少和老師熟悉之後,再讓他們學習 "媽媽會回來接我" 這件事呢?我們自己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有壓力,何況是不曾離開媽媽的小小孩呢?

 

帶著對於 co-op 的眷戀,我搬到了加州。因為認識的媽媽太少,沒有支援系統,再加上帶著不滿一歲的小玉,我不敢再嘗試需要"上工"的 co-op。

經過數年漂泊的日子,終於,今年夏天買到房子定下來了。之前忙搬家、忙適應環境、忙田田的學校,總覺得疏忽了小玉,導致她不但愛哭,到三歲連ABC 123 都搞不太清楚,我或許該多花點時間陪她。於是這次找學校時,除了之前有過不錯經驗的蒙特梭利學校,我把 co-op 也列入考慮。

新居附近的蒙特梭利學校,要不是只有整天的課程,就是教師年資太淺、年紀太輕。蒙特梭利的理念雖好,卻非常地"人治" ,教學成果完全仰賴老師的指導,老師要偷懶也非常容易。

沒有看中意的蒙特梭利幼兒園,我只好把矛頭轉向一般的幼兒園。

 

在網上東瞄西看,忽然看到一間離家不遠的 co-op 。哇,好棒的遊樂場!再看師資,一位白髮清瘦的老太太 (小玉的老師),與一位看起來也不年輕的棕髮女士,各有三十年與二十年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她們的相片看起來很順眼。

原木遊戲區

如果說這幾年當媽媽有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挑醫生,感覺很重要,言談之間若感覺不對勁,就一定會有問題---理念不合怎麼得到想要的照顧?同樣的,選學校也憑直覺,只憑一次的校園觀摩,如何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教育環境?除了書面資料,最直接的就是個人感受了。

所以,我看了校園遊樂場的" 照片"  與 老師的 "照片" 之後,就買單了。(可見表面功夫有多重要啊...)

 

我們的運氣很好,兩週就排到了。這與當時已經放暑假了也有些關係,大部分候補的人,到這個時候都已經安排了新學校,訂金 (一般是預繳一個月學費) 也繳了,換學校會蒙受金錢上的損失,所以很快就輪到大聲說 I do 的我們。其實我們也曾損失過兩個月的學費,一次是田田排到 Pathways (請參見升級),另一次就是這回買房子搬家,小玉原先的學校在三月時就已先註冊繳費。

這時人在台灣的我,瞬間多了兩顆心:總算找到學校的放心,與終於不用再找學校的開心。不幸的是,人心多變這句名言很快就被印證了,在見到大公雞從美國帶回台灣讓我先填寫的資料時,這兩顆心同時地沉入海底...

我的媽呀,一疊三十幾張雙面的資料,其中有十幾張是必須填寫繳交的表格。小玉一週也不過上兩天課,一天兩個半小時,這些表格是在耍官僚嗎?

真的不是這樣滴,這些表格除了每兩週"上工"一次的賣身契同意書,還有校園組織選擇,室內外服務(每年在某一週末各三小時)同意書,參加每個月一晚三小時的教育會議說明同意書,外加大人小孩健康檢查。

是的,我也要檢查。所有到學校服務的人都得通過確認沒有傳染性疾病。我們這種打過肺結核疫苗的人最倒楣了,一定得照X 光,美國的醫生更強烈建議我吃九個月的抗生素。這件事之煩人,說來話長,暫且不在此佔篇幅。幸好搞了半天,終於趕在小玉上課前拿到健康證明。

 

一開始,我覺得最嚇人的是每兩週一次的教室媽媽,何時該在哪裡,做什麼?工作流程寫的非常詳細。基本上,這個 co-op 近似於蒙特梭利,只是多了六個教室媽媽/爸爸的服務。

24 個小孩,6 個教室媽媽,聽起來很擁擠。而且,要那麼多義工幹什麼?

不是唬人湊人數,真的就是要那麼多人。

教室分隔成三區, art room/ block room/ music room ,每區各有一位媽媽/爸爸駐守。顧名思義, music room 有一架鋼琴,小朋友的置物架,一間玩具廚房,許多道具衣服鞋子(pretend play area) 和一大塊地毯,是老師早上迎接小朋友,放學前講故事分享的地方。block room 有許多的大小積木與樂高,以及在一張桌子上安置每天不同主題的科學區art room 則是讓孩子發揮藝術家天份的所在,同一房間還有第四位超級重要的媽媽,職稱是 cook parent---煮飯婆是也。

才兩個半小時煮啥飯?其實,官方說法應該翻成 "點心媽媽" 啦...每位小朋友在點心時間前,都必須到點心媽媽面前報到。沒報到的人,很抱歉,那天就沒有點心吃囉。

為什麼沒報到就沒點心吃呢?莫非,學校是想藉此省錢???

要是省那一口食物就能賺錢,許多家有挑食兒的家庭,應該都是億萬富翁了吧...其實,這是老師的教育理念之一。她認為孩子從小就要學習如何準備食物---現在他在你身邊的時候不教他,將來他出外自立時,因為不懂食物準備過程,在外面亂吃,你才要煩惱呢...

因此,點心媽媽的工作就是從學校的食譜庫裡選擇一個食譜,準備好材料,將食譜袋中的步驟圖示立在材料後方(約三到九個步驟,三歲的這班只選步驟少的),小朋友依序拿材料,自己做出當天的點心,一般都會需要使用烤箱等電器 (由點心媽媽把電器搬到桌邊,在孩子面前烤)。

cooking table

選對食譜是很重要的。我第一次當點心媽媽時,就選錯了食譜,想說 pancake 只有三個步驟:舀一杯粉,加一杯水,攪拌均勻再加點藍莓 (或香蕉),煎一煎即可---果然是不懂 pancake 的東方人,沒想到要在一個小時內教導24個小小朋友舀粉加水拌勻,同時還要煎二十四個pancake(兼避免小朋友過來燙傷),是多麼艱鉅的工作?真的是天翻地覆啊...還好幾位有經驗的媽媽一看我選了pancake ,二話不說衣袖一捲,全都留下來幫忙,我才得以順利活了下來在點心時間前上菜。 

第五和第六位媽媽,則是負責駐守遊樂場的人。一位負責戶外畫板區,一位負責玩沙戲水兼澆菜園區。點心時間之前小朋友可 以任意於室內外遊走,老師負責四處指導、安撫或處理緊急事故,點心時間之後,小朋友到戶外再玩幾分鐘,讓室內媽媽清理收拾。等全部小朋友都到室內聽故事、 準備回家時,戶外的媽媽再整理收拾一早擺設出來的三輪車、玩沙工具等等。

一系列的流程環環相扣,靠的就是六位家長與老師的通力合作,家長也等同老師,負責指導負責區域的活動與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

 

種種事情加總下來,送小孩去上課比不送去上課還忙,對於念茲在茲就是想把小孩扔到學校喘口氣的家庭主婦而言,我這步棋真的是下錯了...

不過,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參加過第一次月會之後,我開始改變想法。因為理念接近 (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家長們都很友善。接著,流著冷汗第一次上工,當的是block room parent ,雖然不知如何吸引美國小小孩興趣,把科學區搞的人氣全無,好歹也度過了第一天---好像沒那麼可怕?

漸漸地,我發現了這個制度的優點,因為家長的大量參與,孩子真的能學到許多東西。與原先的蒙特梭利學校相比,更有社交性,對孩子語言發展更有助益。更別提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是不會偷懶的。

終於,我愛上了這個由家長運作的學校。全校只有兩個有薪工作人員:兩位老師,卻能維持一個超棒的原木遊樂場,擁有完善的災難應變計劃 (以及24小時的飲水與存糧) ,提供孩子自由畫畫 (所以不能穿太好的衣服上學),學習烹飪園藝,愛玩水的更是濕的徹底 (每天要準備兩套衣物以防萬一) ,就是要孩子充分的玩中學...

孩子的成長, Play is FUNdamenta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